泰博医疗-专业的儿科医疗连锁机构
作者:作者 发布时间:2017-04-20 转至微博:
专家: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 肖达民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但若合并肺炎、脑炎、心肌炎等重症并发症,则应及早发现及早送往专科医院治疗。根据手足口病发病的季节性、传染病性及传变规律等特点,可归属中医“时疫”和“温病”范畴。西医主要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若加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常可获满意的疗效,可以缩短疗程,减轻症状,并可以用于未患病儿童的预防用药。 中医中药治疗可以缩短疗程,减轻症状 由于广东地处南方,加之春夏季节湿邪为主,湿热邪气较重,湿热内蕴、心经火盛,内外交争,心经之火上蒸于口舌,脾胃湿热熏蒸于四肢,则发为疱疹。 手足口病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等一系列外感症状,中期表现为疱疹显现以及身热持续、烦躁口渴等里热证候,后期疾病恢复期表现为疱疹渐消、身热渐退、口唇干燥、纳差等一系列阴液耗伤及脾虚证候, 因此,中医根据手足口病的发展状况分为前驱期、发疹期及恢复期进行辨证用药。 1. 前驱期 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微恶风、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舌苔薄白,脉浮数,宜清凉解表,疏散风热,可选用银翘散加减治疗。可选用:连翘、金银花、桔梗、薄荷、竹叶、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生甘草等药。 2 发疹期 发疹期临床主要症状为口痛拒食,手足皮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局部瘙痒,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夜寐不宁、尿黄赤,大便干结或便溏,舌红、苔多黄腻,脉滑数。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可分为湿热并重、湿重于热以及热重于湿3种类型,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或兼以透疹外出。 2.1 疏散风热,托毒外出 对于发疹初期,患者仅见少量疱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证,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风热、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热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疱疹得消。方用金银花、连翘、栀子、防风、蝉蜕、紫草、桔梗、滑石、车前子等药。 2.2 清热解毒除湿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乃由湿热疫毒感染所致,因此治宜清热解毒祛湿,野菊花、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等清热解毒药以及茯苓、薏苡仁等祛湿药常作为必用药物。 手足口病的病理变化以湿热为主,病位在脾,临床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不同,分清湿热的轻重进行治疗。对于湿重于热者,临床症状除见大量疱疹显现,疱中含有脓液外,还伴有大便稀溏,苔黄腻,脉滑。治疗应以化湿为重点,兼以清热解毒。 对于热重于湿者,可见疱疹红,身热不宁,烦躁口渴,大便干甚至便秘,舌红,脉数。治宜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祛湿。 2.3 清泄心火 手足口病多发于夏季,暑气通于心,此时心火亢盛,临床症状除见手足肌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外,伴有夜寐不宁、小便赤黄、舌尖红、脉数等症状。因此部分临床医家主张以清泄心火为主要治疗原则,多在导赤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 3 恢复期 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热之毒耗伤阴液,而且口咽部的疱疹影响患者的进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阴伤脾虚为主,症见疱疹渐消,伴有身热渐退、口渴、纳差、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宜健脾助运,生津养阴为主。在后期以阴液亏少、脾虚失运为主,沙参麦冬汤、四君子汤等方剂均可以作为恢复期调护方。 疱疹应当采取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 当患者口唇、咽峡部发生疱疹时,疼痛拒食, 除上述内治方法外,尚可对患者疱疹采取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而且局部外治更显得尤为重要。可用西瓜霜合冰硼散吹敷口腔患处;对手足疱疹可用金黄散或青黛散撒布患处,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预防方法:良好的习惯 适宜的食疗 目前手足口病还没有预防疫苗。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平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1.在疾病高发期,家长应加强孩子的营养,增强抵抗力。 2.督促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和不净食物的习惯。 3.家长还应将孩子的餐具、玩具等用品及时消毒,预防病从口入。 4.尽量避免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以防孩子与患儿亲密接触。 5.家长还要注意孩子的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因过度疲劳降低抵抗力。 中医药方面,家长可试用以下食疗方: 荷叶粥:鲜荷叶2张,白米50克,将荷叶切碎,煮粥给宝宝吃。 竹叶20片,灯芯10根,扁豆15克,滑石6克,加少许糖,煎水给宝宝喝。 建议参考使用以下中药进行预防: 组方:金银花6g,大青叶6g,绵茵陈15g,生苡仁10g,生甘草3g。 以上为3~6岁剂量,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 用法:水煎服,一日两次。 服用时间:连续服用5~7天。 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好发于儿童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中医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由于本病病原体是呼吸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在幼儿园内造成爆发流行,且有发生变证危及生命的可能,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尽可能减少手足口病的危害。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