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博医疗-专业的儿科医疗连锁机构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4-29 转至微博:
医药网4月28日讯 近期,京城多家民营医院均启动了加速扩张模式,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医师荒”这一长期困扰民营医院的阻碍有望被移开。北京医师多点执业新政,对于苦寻高水平医生却碍于制度藩篱的民营医院来说,无异于得到了一把破题的钥匙。但与此同时,公立医院不愿放手以及政策仍存在的一些空白,还是将众多医生“锁”在公立医院内,无法实现真正的流动起来。
民营和医生初尝甜头
刚刚决定开设综合门诊的美中宜和就是一家从医师多点执业新政中尝到了“甜头”的民营医院。美中宜和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此前以妇儿医疗作为主营方向的美中宜和就曾在医师多点执业新政出台后,引入数位多点执业的公立医院医生,而在综合门诊开业后,该医院也将计划充分利用公立医院医生资源,并借助这些医生实现与公立医院手术、住院等环节的对接。
在公立医院工作了17年,并且从2013年起一直在以多点执业方式工作的美中宜和妇儿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龚晓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称,多点执业放开后,他很快就开始尝试同时在民营和公立医院工作的模式。“不可否认,民营医院能够提供更市场化的收入,比如我在美中宜和的挂号费为600元,但在协和医院仅为7元,且医生在公立医院做一场手术才有200元左右的收入,这显然不是主刀医生应有的市场化薪酬。”龚晓明说。也正因截然不同的工作条件,龚晓明最终在两个月前选择了从公立医院彻底走出,专职于民营医院。
同样是美中宜和妇儿医院妇科的副主任医师,丁西来坦言,在公立医院工作的十多年中,他经常一天需要看50-100个病人,看诊时间和质量很难保证。然而,来到民营医院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丁西来又逐渐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由于在民营医院接触的客户种类较单一,病情也相对较简单,对于医术提高不大,未来,他愿意重新进入公立医院,同时通过多点执业在民营医院担任部分工作。
公开数据显示,去年8月1日,北京实施新的《北京市医生多点执业管理办法》,最大突破是申请多点执业的医生从过去要取得书面同意,改为向第一执业地点所在医疗机构报告即可。据市卫计委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新政实施5个月,北京市受理注册多点执业人数1170人,是2013年同期的4倍。
多点执业不用藏着掖着
北京商报记者还随机对另外三家民营医院进行了调查,发现各家医院均有医师进行多点执业,其中一家医院的外聘医生比例达到50%左右。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院长贾斌所在的医院有30多位医生是来自公立医院的多点执业医生,且数量逐年增加,覆盖了骨科、矫形、创伤等多个专科。
不过,贾斌也表示,目前政策对于多点执业医生所在民营、公立医院需要承担的职责还不够明晰。尤其是对医生的培训、福利保障等,到底各方面应如何投入,如果民营医院只想捡现成,那么对公立医院肯定也是不够公平的。
北京同仁堂医院院长匡桂申则称,现在,确实出现医生一开始选择多点执业,后来直接跳槽到民营医院的例子。特别是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享受同等的医生职称评定政策,且公立医院医生数量众多,在评职称时往往论资排辈,而民营医院医生数量相对较少,竞争没有公立医院那么激烈,这也是民营医院吸引医生的一个优势。另有一位不愿具名的民营医院医师表示,医院对于多点执业往往有数量要求,再加上对第一执业医院是否真愿意放人仍有担忧。
公立医院的顾虑难消
好不容易培养起一个,并提供“五险一金”,医生却跑到外面走穴挣钱令公立医院颇为尴尬。
“大家都知道,民营医疗机构正在和公立医院抢医生,主要方式就是给予更高的待遇,以及更优的诊疗环境等等。所以公立医院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医生进行多点执业,因为这样很容易出现人才流失。”昨日,北京一家三甲医院高管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据透露,公立医院一般都会给医师多点执业设置一些隐性门槛,比如在时间上不予配合,并且在医生职称评定方面设置一定障碍等。另一方面,公立医院也担心民营医疗机构的水平参差不齐,一旦医师在多点执业中出现医疗纠纷,会给所属医院“添麻烦”。
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曾指出:“没有人事制度改革,多点执业可能推不动。多点执业虽然允许医生可以去多个医院,但本单位会不会管?多点执业医生与本身单位的保险、薪酬体系怎么算?这些都需要考虑。”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