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博医疗-专业的儿科医疗连锁机构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8-28 转至微博:
医药网8月28日讯 血液制品一直是业内预判涨价最为强烈的类别。自6月实施药价改革新政以来的3个月内,血液制品价格仍保持稳定。尽管卖方分析人士认为涨价可能性大,有关龙头企业也表达了一定的涨价愿望,但相关从业者认为,在当前的供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不可能会涨价。
据本报记者了解,国家发改委目前已在重点监测血液制品的价格情况。供需方面,批签发数据中,人血白蛋白和静丙两大主力品种呈稳定增长态势,供求相对平稳。来自民间的部分调研也显示供货紧张程度并不显著。
缺,还是不缺?
业界一直有吹风认为血液制品将大幅涨价的根本原因在于“物以稀为贵”,然而数据显示:2014年主要产品人血白蛋白累计签发2870.22万瓶,同比增长11.77%,其中进口和国产产品分别为1679.14万瓶和1191.08万瓶,较上年同期分别上涨18.36%和3.63%,市场供小于求。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累计签发707.79万瓶,较上年同期增长15.68%,供需基本平衡。其余产品中,乙肝免疫球蛋白累计签发数量同比下降了33.07%,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同比下降14.17%,人凝血因子Ⅷ同比增长56.05%。
也就是说,目前体量最大的人血白蛋白,在市场需求激增的同时,本土相关产品的增量并不尽如人意,国内市场增量的需求更多被进口产品所填补。此前各大分析人士认为可能有30%提价空间的静丙,实际上目前已基本实现供需平衡,作为新贵的八因子增量快速,但本身体量仅在84万瓶/年,同时市场对相关生产企业的几个产品的需求已在下降。由此看来,血液制品“物以稀为贵”的说法貌似还缺乏足够的支撑。
针对血液制品目前的供求状况,从事血液制品生产销售十多年的李健康如是向本报记者指出:“2010~2015年,血液制品最为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此前的2007~2008年间,由于原料血浆紧张、国际巨头进口制品的计划未调整等因素曾导致紧缺,而今,各生产企业加大力度原料血浆,产生量缓步回升,且界内两大主力军上海莱士和华兰生物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上述采访对象还向记者透露了其最近开展的一个随机调研,涵盖北上广等共9个城市、36家药房(靠近的正规药房)。从相关走访情况来看,其中有8个城市均可零售采购到人血白蛋白,36家药房中的33家有现货。北上广最为便捷,在云南、新疆等个别省会城市略费周折,也确有部分有实际需求的患者家属通过散发到病房的小广告卡片、私下打电话向药贩子求助后才可采购到人血白蛋白,价格略高于此前国家最高限价,其余城市均可平价采购到。
浙江某血液制品销售负责人牛先生也告诉记者,国际制药巨头连续数年加大对中国人血白蛋白的进口量(包括杰特贝林、贝特、基立福、奥克特珐玛等),主要的省会级三甲医院附近的正规药房里几乎都有进口现货,凭医生处方就可外购,进口制品成为市场流通的主力军。反观国产货,曾因惜售心理而成为经销商打入医院的法宝,或成为捆绑搭配销售的香饽饽。
提价有空间?
“我并不认为血液制品在当前正常情况下存在提价的空间。”对于血液制品在取消政府最高零售指导价之后的价格走势,李提出了完全不同于站在卖方角度分析的观点。
他认为,无论是从批签发数据还是从随机调研的情况看,主打产品人血白蛋白都缺乏涨价的基础、供需矛盾和缘由。即使在目前的价格机制下,各跨国巨头的相关制品长驱直入,占据了半壁江山,难道现在不是他们赚取中国市场超级利润的大好时机吗?
李健康一针见血地指出,上游厂家由于历史得来的“保护性生产牌照”和强制规定了付给捐浆员的价格(尽管近年有所提高,但仍非常低),即用最低价格获取原料血浆,然后生产销售,目前捐浆员的价格某种意义上是不公平的。国外能分离23~27种血液制品,国内最好的厂家仅仅分离生产10来种,凭什么还要涨价?
那么,血液制品会否有实质性的提价举措?本报记者已联系到华兰生物和上海莱士方面,尚未获得回复。但据有关消息称,各大上市公司均有提价愿望。华兰生物董秘谢军民就向媒体表示,公司血制品从趋势上稍微提了5%左右,会采取渐进的方式,根据市场情况做出调整。
上海莱士方面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则表示,药价改革并不意味着政府放弃药价监管,价格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医保、市场需求、物价等),公司正密切关注并分析市场可能影响价格的诸多相关因素,并将按政策导向制定产品销售价格。
上述浙江牛姓采访人士表示,血液制品行业由于行政门槛的存在而相对少有竞争,相关公司的毛利率已经比较高,甚至高于很多创新药的利润率。目前国内厂家主要思路仍集中在浆站资源的抢夺上。“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放开,血液制品未来仍有可能面临外资产品更大的冲击,血液制品的核心竞争力终究要回到产品本身的开发层面。”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