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泰博医疗 > 泰博医疗 > 行业新闻 >

上市后临床研究:医械新征途 把握六大机遇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6-12 转至微博:

  医药网6月6日讯 自从2014年国务院650号令颁布以来,医疗器械行业的法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越来越严格,不少人觉得工作的开展难度变大。事实上,面临的挑战越多,意味着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发掘的地方也越多,机遇与挑战往往是并存的。
 
  政策和法规的变化,影响到行业的各个方面。在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中,上市前临床试验受到的关注度最高,试验数据用于新产品的注册和上市,也是目前器械试验中比例较大的一部分。上市后的临床研究,大多是产品上市后的一些非干预性或观察性的研究,也有流行病学调查、卫生经济学研究以及一些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
 
  本文将分析新环境下医械上市后临床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机会。
 
  A为什么要重视?
 
  RCT存在局限性
 
  目前医疗器械试验最多的是上市前临床试验,尤其是RCT(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于进行了随机和对照,消除了组间偏倚以及其它干扰因素,使得产品的疗效与患者的预后之间有了明确的因果关系,这也是为什么RCT能在循证医学中处于临床证据最尖端的一个原因。
 
  然而近些年来,对于RCT开始渐渐出现质疑的声音。RCT经过了严密的试验设计,患者服药以及随访是在研究者或者研究护士的严密监督之下,依从性非常高,这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RCT的试验结果是否能外推到现实生活中,这是提出的一个新问题。
 
  此外,上市前的临床试验,随访时间不会太长,样本量也不会太大,因为要考虑到产品上市的时间。如果随访样本量不够大,试验结果有可能出现偏倚;随访时间不够长,则有一些潜伏期较长的不良事件无法观察到,这些都会影响到对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判断。如果要做大样本、长时间的观察,只有上市后试验中才有可能,这是获得真实世界数据的一个来源。而上市前试验由于风险较高,往往少数三级甲等医院才能进行,其它医院和医生很难接触到。
 
  手术资源未发挥真正价值
 
  此外,上市后临床研究的开展,是广大医生接触科研的一个途径,可让更多医院有机会加入临床研究,营造科研的氛围。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往往以外科医生为主。在中国,目前仍然广泛存在的一个观念是,评判一个外科医生是不是好医生,主要看手术室里的表现,手术做得是不是利落,缝合得快不快,出血是不是控制在最少等。出于这种考虑,大多数外科医生把绝大多数时间投入手术室,而忽略了科研。
 
  中国的手术量在全球范围内不算少,不少手术种类中国的经验和病例也很丰富。长期以来,这些有价值的病例和数据并没有得到重视,没有真正发挥价值。现在已经有一些外科医生开始意识到,通过做一些临床研究,甚至是一些回顾性的研究,可以把很多有医学临床意义的信息转化成论文,告知更多医生,造福更多患者,这可能比完成一例手术、救治一个患者意义更大。
 
  然而该如何入手?不少医生并没有明确的思路。上市后的临床试验是一个切入点,帮助医生了解怎样来做研究,使数据和病例真正发挥出价值,促进进一步的学术沟通和交流。
 
  B六大机遇
 
  1法规监管
 
  从法规监管的角度来说,对于某些三类高风险医疗器械,审评中心已经要求递交上市后随访的数据用于注册证更新。三类器械尤其是植入性器械,一旦植入到患者体内,往往伴随患者终身。这类产品如果出现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很难进行召回,因此,上市后随访数据是证明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当监管部门要求高风险器械的上市后随访数据,器械公司自己来做患者的随访显然不现实,既不能直接联系每个患者要求他们定期随访,也无法提供患者随访的场地和设备。唯一可行的是通过医院进行患者随访。考虑到现在法规和政策的要求、审评中心对于数据分析报告的要求,综合权衡各种合规方面的风险,通过上市后临床研究完成患者随访,是满足法规随访要求的较理想的方式。
 
  随着法规的日渐完善,监管部门也在考虑如何能更有效地监管风险较高的医疗器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上市后的临床试验会在这个领域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产品更新换代
 
  医疗器械的研发过程与不完全一样。药品在完成临床前的研发工作之后,产品转移到临床,有一个明确的交接过程。而对于来说,产品研发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产品在临床使用中收到的各种反馈,或者改进意见,将被传递到临床前的工程师,成为下一代产品更新换代的依据。医疗器械往往更新换代非常快,两三年就是一代新的产品,临床实际使用中,医生和患者来自一线的反馈起到了关键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3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的数据对于公司战略的制定是相当重要的,通常通过调研公司进行。有些时候,需要获得某一种产品的临床疗效,调研公司大多是通过采访一些医生或患者来完成。但是,当这个市场上没有足够多的数据,每个医生只了解主观并且碎片数据时,上市后临床试验往往比调研公司解决问题更有效。
 
  比如,某家公司希望了解已上市的某一个植入性器械使用10年后的患者生存率、产品损毁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可进行一个回顾性的临床研究。项目难度是有的,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很多患者的联系方式发生了改变,很难找到;即使找到了,可能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愿意提供随访信息;如果随访率太低,这个项目就没有任何价值。因此,需要与研究者及进行深入沟通,确定整个项目的执行步骤和流程,以及预期困难的解决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不仅得到了所需的临床数据作为公司战略的参考,同时发表的文章填补了中国在这方面科学研究的空缺。随着中国市场越来越受到重视,上市后临床研究将成为医械数据采集和调研的重要工具。
 
  4安全监测
 
  患者往往会觉得,手术结束意味着治疗结束。事实上,对于一些植入性器械来说,安全性监测和随访是整个治疗方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上市后的临床研究中,患者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可以及时得到研究者的处理,这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以及收集产品的质量反馈来说,都是相当关键的。
 
  5卫生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研究,目前在医疗器械中正悄然兴起,包括强生公司以及微创公司等在内的不少医疗器械公司,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随着政策越来越严格,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监管部门开始越来越关注证据和数据,涉及物价、医保以及产品后续的
 
  打个比方,这个产品能缩短多少手术时间,能缩短多少重症监护天数,与同类产品相比能减少多少并发症?节约多少治疗费用?这些是监管部门想了解的信息,而不是仅仅强调产品质量好。如果上市后临床研究能提供一份包括上述信息的详尽报告,相信对产品的医保、招标等工作有帮助,也是目前发展的一个趋势。
 
  6研究者发起的研究
 
  研究者发起的研究对于药品来说已经很普遍,但对于器械来说,目前在中国开展得并不太多。研究者是在一线接触患者最多的人,真正了解到患者的需求以及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他们的一些想法和思路,往往是下一代产品改进的关键所在。就这一点而言,研究者发起的研究对于医疗器械的意义可能比药品更大。
 
  研究者发起的研究,通常是上市后的研究。研究者把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融入到研究中,不管是对于产品、患者以及行业发展来说,都有推动意义。
 
  C面临哪些困难?
 
  但是,上市后临床研究中,依然面临很多困难。
 
  1尚不健全
 
  目前绝大多数的法规还是只针对于上市前临床研究,CFDA和CMDE都没有针对上市后临床研究做出具体规定。即使是今年3月份刚刚颁布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也仅仅是针对上市前的研究。在政策法规不够健全和明朗的情况下,如何顺利开展上市后临床研究是一个考验。
 
  2上市后研究不受重视 倾向于上市前项目
 
  上市前临床试验关系到产品上市,历来得到较多关注;而上市后临床研究,目前厂家自发进行的非常少。医院和研究者更倾向于接上市前的项目,产品新颖,得到的支持多,研究结果可以发表在一些比较高层次的期刊上。对于上市后研究,不少医院和研究者并不感兴趣,也不愿意接。
 
  除了产品和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外,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过去行业不规范的情况下,上市后临床研究往往作为产品促销的工具,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以至于现在不少医院依然不愿接受上市后研究。
 
  3人员资质要求高 VS 缺乏吸引力
 
  大多数从业人员都希望做上市前研究,因为受到的关注度比较高,得到的资源也比较多,项目的目标明确,那就是尽早上市。厂家往往把最资深、最有能力的人员派到上市前研究中,而上市后研究由相对资历较浅的人员负责。
 
  事实上,上市后研究更需要资深的人员来操作,因为资金和资源有限,不同人对项目的期望值不一样,项目的目标也不是唯一的。这对于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项目管理要求:如何在各个目标中权衡?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如何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期望值?而另一方面,上市后临床研究受到的关注度并不高,往往很难吸引到资深人员来参与。
 
  结语
 
  随着法规的日益完善和大环境的逐渐改善,上市后临床研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机会。虽然现在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如果能抓住这些机遇,把上市后临床研究真正发展起来,将会成为医疗器械临床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