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泰博医疗 > 营养学堂 > 3-6岁宝宝生长发育 >

陪伴 家长给BB的最佳礼物

作者:作者 发布时间:2015-01-16 转至微博:

  故事一:“早上上班走的时候,女儿还在睡觉,晚上下班回到家,女儿已经睡了,我只能在床边偷偷地看她几眼,心情异常复杂。”80后爸爸小赵如是说。

  故事二:“宝宝,世上的母爱是相同的,但是,妈妈不能每时每刻在你身边见证你的成长,因为妈妈是一位外交官……当祖国的外交事业,需要妈妈常驻一线的时候,妈妈不能说不,即使有了你,即使你还那么小。”一位外交官妈妈写给一岁半女儿的信。

  故事三:“孩子已经11岁了,什么都懂,打电话时老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是工作重要还是我们重要?你光赚钱不要我们了吗?”王学峰是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保洁员,今年,是她从老家张家口来京打工的第三个年头,离开儿子的400多个日日夜夜,母子三人不知多少次在梦中相逢。

  对很多人来说,陪伴孩子是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情,有人是为生计奔波,有人是为理想奋斗,还有其他的各种理由。

  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尤显重要。

  有人曾用猕猴做过实验:把小猴从妈妈身边强行带离,在实验室里准备了一个有热奶的钢妈妈,一个没奶的绒布妈妈。按照“有奶便是娘”的推断,估计小猴会亲近钢妈,可事实不然,小猴不饿到迫不得已,都不离开绒布妈妈,一吃完奶就赶紧找绒布妈妈。

  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婴幼儿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他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这些猕猴成年后,基本上都表现出冷漠、孤僻、不合群,甚至残忍地虐待孩子,这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智力生命正常成长不可或缺的成分。

  在我国,目前“失陪”更多的是父亲,这对男孩最常见的影响是“父爱缺乏综合征”:害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少言寡语、不爱集体、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严重的还可能逃课、早恋、离家出走、偷盗甚至喜好暴力,没有父爱的男孩更容易成为一个危险的男人

  一句话,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爹娘,缺失父爱母爱的孩子会感到紧张、有不安全感,导致负面情绪较多、积极情感偏少,甚至出现情绪困扰、人格障碍、行为问题。

  那么,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有哪些积极意义呢?

  首先,能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孩子的成长既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精神呵护,尤其是来自父母亲人的呵护。二战后法国孤儿院的例子就很典型,当时,不论城市乡下,配给都公平等量,但若干年后发现,乡下孤儿死亡率远高于城市。原来在城市,经常有志愿者去抱或背孤儿,而在乡下,孩子本能的“肌肤饥渴”、精神呵护未被满足。

  其次,有助于孩子适应社会。

  父母对子女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孩子能从亲子互动中获得安全感并诱发良情绪,形成信任、依恋、依赖、期待等积极情感,学会交往、形成社会适应能力,并发展智力。可现在,很多“80后”父母把孩子交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保姆带,自己当“甩手爹娘”,殊不知这样却因小失大,孩子容易形成种种心理问题,不利于他适应社会。

  而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主要扮演着三个角色:智慧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和做人的引导。研究发现,与父亲在一起时间越长、做的游戏越多,孩子有大智慧的可能性越高。有父亲陪伴的孩子人格往往更健康——脸上有笑容、抬头挺胸、精神振作、内心阳光,他们做事更果断,思想更活跃,抗挫折能力也较强,人际关系良好。父亲还扮演着纪律教育、情感控制、做人监督等角色,引领孩子形成良好品性。

  而母亲,则主要扮演两个角色:习惯的养成和情商的培养。由于母亲喂奶,注定了与孩子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孩子通过观察模仿,会形成与妈妈极为相同的习惯,而好习惯是终身享之不尽的财富。母亲的疼爱,能让孩子的依恋、信任、期待、希望越来越多,社会性越来越好、情商越来越高。

  第三,帮助孩子社会角色模仿。

  父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会有很多社会角色模仿:女孩模仿妈妈、男孩模仿爸爸,无论是性别、家务、家庭教育角色等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熏陶与自觉定位,否则,角色意识、责任感等都会受到影响。

关键词: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