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泰博医疗 > 泰博医疗 > 行业新闻 >

医保额度低、利益未共享 社区和医院难接轨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1-18 转至微博:

  医药网1月16日讯 有些药虽然在社区用药目录上,但是厂家已经停止生产。有些药即使很便宜,受医保分级报销办法限制,社区也买不到
 
  “大医院诊断,家门口康复”的分级诊疗图景在北京市正在逐步实现,受到老百姓欢迎。社区医疗机构在医联体诊疗能力得到提升,回流的患者越来越多。但在社区对接大医院的过程中,仍有一些操作上的问题。
 
  在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居住的李阿姨患有,常年需要服用3种药物,有两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买到,有一种药叫富马酸比索洛尔片,只能去二级及以上医院买。
 
  社区药不全,急坏患者,也难为了下到社区的专家。“一些便宜好用的普药,在社区买不到,这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这个专家也难办。”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金淼,自从去年3月被派驻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诊后,经常遇到没药的问题。他举例说,维生素B1、眩晕停等,都是常见病用药,但是买不到。原来,有些药虽然在社区用药目录上,但是厂家已经停止生产。有些药即使很便宜,受医保分级报销办法限制,社区也买不到。
 
  有一名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专家下到社区后,发现社区几乎没有肿瘤科的药物,于是改开汤药,但是汤药的品种也不全。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楠说,社区用药与大医院对接不上,很多专科用药社区没有,一些百姓惯常使用的药物没有列入医保,无法报销。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医院医保用药目录与社区不一样,社区用药较少,比医院少了约一半,而且很多药即使品名一样,但生产渠道不一样,患者并不认可,觉得药效不一样。不少下社区的专家表示,只能开单子让患者去大医院拿药,一些住院的患者需要自费到外面购药。“医联体让专家下社区,就是要引导患者回社区看病,如果社区没有药,患者还得去大医院买药,医联体的政策红利就打了折扣,制约了医联体的发展。”金淼说。
 
  接收分流患者力不从心
 
  医保对社区实行总额控制,诊疗能力不足,业务量加大,都是社区在医联体中的“成长烦恼”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在逐步提高,尝试着接纳更多的患者,比如很多专科医生下社区后,社区医生也学会诊断该类患者了。但是,社区也陷入“成长的烦恼”。
 
  ——医保对社区实行总额控制。一些专家反映,社区患者平均每天的医保额度少,医生开药很容易超过额度。患者分流到社区,势必对控费指标造成压力。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主任医师万冬桂说,医保额度是目前制约医联体发展的一大问题。社区医院医保额度太少,每年700多万元,平均到每天只有2万元左右,一个社区医院的患者每天至少有200多人,平均到每个患者身上只有100多元,这对医生是一个很大的束缚,“随随便便开几个药就不止100多元”,对很多老年患者来说,也增加了诸多就医的不便之处,影响医联体的顺畅运转。
 
  ——诊疗能力不足。下派社区出诊的专家发现,每次出诊、查病房,都有一大批社区医生跟着学习,他们专科水平较低,且缺乏系统的学习。对他们来说,跟着专家学习,是一次难得的提高业务能力的机会。金淼说:“一些很常见的神经内科症状,他们都不太了解,不会诊断,将来要将这些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转回社区管理,仍需要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培训。”此外,除了朝阳区,其他区县还有大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病房,患者无法回到社区康复,大大影响医联体分流患者的功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