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泰博医疗 > 泰博医疗 > 行业新闻 >

外企下基层,内企奔三甲,互相学习好榜样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7-13 转至微博:

  医药网7月10日讯 中国医药市场有个特色,内资、外资企业从产品到模式到文化都泾渭分明又相安无事,都能活得很滋润。欧美国家早就没有内外资企业的差别,就算是日本和印度等本土药企势力强大的国家,本国和外国药企模式和文化也基本类似,像内外资企业差别这么显著的只有中国。内企流行词是招商、佣金、底价、回款、走票、控销;外企的流行语是合规、流程、SFE(Sales Force Effectiveness,销售效能)、考试、计划。同一片蓝天下,大家的语言、体系如此不同,还都能各得其乐,说明中国市场大到足以容纳各种模式。
 
  模式没有高低之分,适合自己又能赚钱就是好的。外企模式高举高打,品质和价格定位高,有足够利润空间吸引高学历,通过长期大投入和概念教育强化竞争力,这个模式在大中型医院和中高级医生中很吃得开。外企的营销因为需要跟国外总部对接,因此非常细致严密讲究流程,有时不免僵化官僚。从总经理到代表都是职业打工者,各有权限,谁都不是主人,因此在长期责任心和使命感上与内企高管相比会有差距。
 
  武功各有所长
 
  内资药企之间也差别很大,从高端到低端,从新特药到中药、普药、低价药,各家的形态千差万别,主要还是猛攻报批、生产、价格、、促销各环节的政策空间,但在临床环节渗透相对不深。内企产品走中低端和基层医院较多,虽然也开始有各种学术营销,但直接的利益输送还比较常见。内企营销的成功关键在于合作伙伴间的利益分配,因此对人性的理解和掌控非常精心。内企老板很多在内都是神级人物,决策雷厉风行又高度灵活,决策正确企业几年内突飞猛进,决策失误就元气大伤。尽管一线员工流动率高,但核心团队有利益捆绑却挺稳定,拼命工作和客户至上的意识也强过外企高管。
 
  内企外企本来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大家因为话语体系不同少有来往。现在外企新药上市势头放缓,又看见国家大力投入基层,不免想在内企盘踞的基层市场试水。而内企饱受低价低利润之苦,有实力的公司开始研发出不少新药去撬开大医院市场。两者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语言体系开始接近,人员流动也日益频繁。那么,外企能不能像内企一样灵活接地气?能不能简化流程?能不能通过人情关系找捷径?同时,内企能不能像外企一样多做点学术推广?内部流程和管理能不能更规范?能不能在产品品质上多下点功夫?
 
  照理说,内企外企互相取长补短就能如虎添翼,但两者的企业基因不同,注定无法全盘对接。好比武当、少林派各有自己的功夫底子,就算天天切磋也不可能合二为一。外企中国分公司作为一个营销组织,在各方面必须跟国外总部保持一致,对中国有效但总部看不懂的措施就推行不了。特别是GSK事件后,外企总部更强化了对中国区业务的控制,为了安全起见内部流程加倍复杂,灵活快速的做法渐行渐远。而内企在老板独大时,大家都唯老板马首是瞻,很难真正建立规范的制度。就算学习了新的管理思路,行为习惯的改变也非一日之功。
 
  学习内企懂人性
 
  如果基因不变,是不是内企和外企就没啥可学的了?但是不学习,不改变,怎么到对方的地盘开辟新的根据地?笔者认为,有些做法可以在不改变现有体系的前提下,双方互相借鉴。外企至少有3个方面可以拜师内企:
 
  这个口号好像内外企都喊声震天,但个人感觉内企跟客户贴得更近。内企也许流程计划没那么强,但从老板到员工都花大量时间泡客户,以灵活快速反应为荣。外企就花了更多时间做计划和内部沟通,很多老板不怎么跑客户,一线员工更敬畏的是流程而不是市场。
 
  ①客户至上
 
  这种差别的背后其实是企业文化差异,外企总部都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但到了中国往往不接地气,就变成墙上挂的口号了。加上高管都是几年一换,谁有时间顾及这些长远的东西?新老板喊出新口号,几年之后又全废掉。相反,国内领先的药企都文化鲜明,强势文化带来的高效执行与客户至上更是成功的要诀。
 

关键词: